亞新切削刀具有限公司

TEL:04-25361273  FAX:04-25366697

台中巿潭子區福潭路381號

100.jpg

營業項目:

1.各大廠牌切削刀具(東芝,日立,三菱,京瓷,住友...)

2.鎢鋼立銑刀、銑刀柄

3.鑽石刀片PCD.熱處理刀片CBN

4.傳動頂針、油壓生爪、油膜料夾、各式筒夾

5.走心式刀具 

6.三豐各式量具及維修

7.特殊成型刀訂製

9.機械五金配件:鑽頭(ET.SUS.NACHI.REGAL..).絲攻(YAMAWA.REGAL).中心鑽...

 

公司經營四大指標:

品質 : 堅持品質.堅持品牌..

效率 : 降低成本.回饋客戶.共創雙贏

研發 : 創新通路.產銷合一.市場導向

服務 : 用心經營.熱誠服務

 

公司經營沿革:

我們是提供專業切削刀具技術,應對客戶高品質的刀具需求,並可協助客戶滿足您不同加工處理的技術提供,解決工件加工上的問題並改善製造生產流程,提昇生產 效率,更提供了特殊規格品之訂製服務,除了庫存齊全外更不斷提昇產品品質,專業服務,用專業技術背景來滿足客戶多樣需求,秉持著客戶至上的經營理念。

文章標籤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名40多歲女性因三酸甘油酯過高被醫師告誡「吃太油」,因而將她從減重門診轉介給營養師進行飲食調理,該患者不解自己明明漢堡、油炸物等都忌口不吃,為何指數還是狂飆?進一步檢視後才發現,原來她中午飯、肉什麼都沒吃,只吃半顆小玉西瓜,持續1個月三酸甘油酯就飆破200 mg/dl。

營養師劉怡里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指出,水果所含的糖份會在血液裡轉變為三酸甘油酯,患者持續1個月把西瓜當正餐,不只三酸甘油酯會過高,還可能導致脂肪肝的問題。所幸後來她即時戒掉食用過量水果,3個月後三酸甘油酯就恢復正常了。

事實上,減肥的人還是可以吃水果,劉怡里說明,除了要控制攝取量外,還可參考4大原則。第一,要選擇低GI水果,好處是不會太甜又高纖維,像是芭樂、小番茄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無論GI值多低仍要控制份量,以一般有在做體重控制的女性來說,一天最多2個飯碗的量;男性則不要超過3碗。

劉怡里補充,許多人運動愛吃香蕉,然而一根香蕉就等於2份水果,若是正在進行減重的女性,一下就達到份量的上限,建議這些人可選擇尚未完全成熟的青色香蕉,因含有更多抗性澱粉,熱量可打7折。

第二,劉怡里建議,在餐後2小時再吃水果,原因是用餐時難免會攝取到澱粉,這樣做就能把糖分平均,否則一餐的糖份拉很高會影響胰島素作用,進而造成體脂肪增加。

第三,劉怡里表示,不要把水果打成果汁,一餐如果吃2顆柳丁就很飽了,但如果將其打成汁,可能需要6顆以上的柳丁,等於熱量增加3倍以上。若還是很想喝果汁,劉怡里說,可加入蔬菜進去一起打,幫助平衡糖份。

最後就是,不要將水果取代正餐,攝取過量水果恐引起三酸甘油酯過高,甚至導致脂肪肝風險。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三酸甘油酯正常值是25~150 mg/dl;最好控制在150 mg/Dl以下,一旦超過600 mg/dL就隨時有急性胰臟炎發作危險。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素人天然食研究會】地瓜的營養豐富,有「東方的乳酸菌」之稱,所以有不少人會吃地瓜養生。不過,有些坊間說法是,過了中午就不要吃地瓜。理由是到了下午,人體的新陳代謝會變差,地瓜中所含的糖類就會囤積在體內,所以建議不要在中午12點之後吃地瓜,特別是有糖尿病或痛風的患者。關於這一點,中西醫學的看法各有不同。

營養師表示,在營養學中,地瓜就像是米飯,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好食物,有通便、減重,甚至防癌的功效,只要均衡攝取,不要吃得過多,就能幫助維護人體健康,而且在食用時間上也沒有特別的規定。


至於中醫的說法則是以傳統的經絡循環為基礎。中醫學認為,早上的5點至7點是腸經的運行時間,是排便和代謝最好的時機;中午過後,人體的腸胃代謝功能就會慢慢變弱,若吃地瓜,恐怕對身體有損,所以建議可在中午前(最晚不要超過中午12點)食用地瓜,以保健腸道健康和促進體內排毒。(編輯推薦: 擺脫執念的「毒」,連排毒都不必!吳若權:做自己是放下,而不是放空
 

吃地瓜能帶來的具體效用有以下幾點:



一、美容養顏
地瓜中所含有的綠原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產生,防止出現雀斑和老人斑;雌激素則能保持人體皮膚細緻、防皺、減少皮下脂肪堆積等,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二、幫助減肥
每100公克的地瓜熱量只有102大卡,僅約白飯的一半,而其中含有的豐富膳食纖維不僅能有助於增加飽足感,讓人不太會產生飢餓的感覺,進而減少吃零食的頻率,膳食纖維更有助於促進排出食物中的脂肪與糖分,而脂肪和糖類正是造成人體肥胖的一大主因。不過要注意的是,地瓜雖能幫助減肥,但吃太多仍會發胖。55公克的地瓜約等於一分主食的量,成人依據不同的活動量,每人每天所需攝取的白飯量建議為1.5碗~4碗,因此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三、健胃整腸,防治便祕
地瓜中的膳食纖維約為白飯的4.3倍。膳食纖維能吸收腸內水分,卻無法在腸道內被消化吸收,所以能使大便體積膨脹以刺激腸道、增強蠕動、促進便意,有助排毒通便,改善排便不順引起的便祕,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便祕有較好的療效。若有想要改善便祕問題,建議或許可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適量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地瓜來代替白飯,除了能增加飽足感、獲取澱粉、有助增加攝取膳食纖維,也能預防各種腸道病變。此外,地瓜為中鹼性食物(PH值約為6~10),胃酸過多的人食用適量的地瓜能有助於中和部分胃酸。

 

四、防癌抗癌
地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十分豐富的胡蘿蔔素,可以抑制上皮細胞異常分化,增強人體免疫力,阻止細胞中的蛋白質與致癌物結合。

地瓜中的β胡蘿蔔可以抑制癌細胞繁殖,延緩癌症惡化;活性氧是誘發癌症的原因之一,而地瓜中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B2有抗氧化性,所以能抗癌、抑制癌細胞增殖,使癌症不容易惡化;維生素C及維生素E則能保護細胞的含量(尤其料理地瓜時若能連皮一起,將可保留住地瓜百分之六十的維生素C、E);酚和菲酊酸可以抑制癌症形成,以及自由基的產生;脫氧異雌固醇(DHCA)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能促使乳癌與結腸癌細胞凋亡,而地瓜中所獨有的脫氫表雄酮也於近年獲得了美國醫院的臨床實驗證明,能夠有效預防結腸癌和乳腺癌;神經節噾脂(ANGLIOSIDES)可以將癌細胞轉換為正常的細胞。而說起地瓜防癌抗癌的功效,煮熟的地瓜又高於生地瓜;地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幫助益菌在腸道內蠕動,抑制細菌繁殖,同時可增加大便體積,防止胃腸道黏膜病變,預防形成大腸瘤。

五、改善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
地瓜含有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其中,離氨酸可維持血管壁的彈性,預防粥樣性血管部產生阻塞以及硬化。此外,地瓜中所含的黏液蛋白以及黏液多醣類物質,也可幫助腸內膽固醇等隨大便排出體外,進而有改善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

六、控制血糖
奧地利維也納的一間大學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成人發病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了白皮地瓜的萃取物之後,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得到了改善,因此證實吃地瓜能有助於控制血糖。日本研究也發現,若給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餵食白皮地瓜4~6週,將能有效抑制大鼠口服葡萄糖後血糖升高,也可以降低大鼠們甘油三酯和遊離脂肪酸的數值,可見白皮地瓜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
雖然對糖尿病人來說,一天少量地吃100公克地瓜有助控制血糖,但也不能多吃,因為地瓜畢竟屬於薯類,含有澱粉跟維生素,若當作主食吃,不僅不利於控制血糖,也容易發胖。

七、和血補中
地瓜的營養很豐富,有多量的糖、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有效地為人體所吸收,防制營養不良的毛病。而且地瓜還能補中益氣,對脾胃虧虛等病症有益。其中,尤以烤地瓜的效用最好,在胃腸衰弱、氣力不佳時,吃烤地瓜是最有功效。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有感覺的句子分享給你~
1.努力賺錢吧。經濟到位了,全是陽春三月。
沒錢,全是寒冬臘月。 ​​​
2. 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
3. 生活方式人人不同,碎銀幾兩歲歲奔波 ​​​。
4. 祝你永遠都有自救的能力和重頭再來的勇氣。
5. 沒有消失,大家只是想跟自己想念的人聯繫。
6. 要有大大小小的期待,生活才不會百般聊賴 ​​​。
7.其實一眼就喜歡的不是文案,而是似曾相識的經歷。
8. 理想與現實差了十萬八千里,我鞭長莫及,卻也馬不停蹄。
9. 你可以討厭某種東西,但你必須允許它的存在和別人喜歡它 ​​​。
10. 要允許自己短暫的難過,那是漫長人生中能偷偷喘息的機會。
11. 明白自己是誰,適合做什麼,目前該幹什麼,比盲目去努力更重要。
12. 總有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指責你,卻沒人理解你這一路走來的不容易。
13. 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 ​​​。
14. 生活不是等著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風雨中跳舞,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希望。
15. 有時候,你覺得黑暗,那是因為人在看到驚喜之前都會被蒙著眼睛走一段路啊。
16. 我從小到大沒什麼夢想,一直在路上,不問遠方,只是衷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17. 人有的時候突然就不快樂了,突然被回憶的某個細節揪住,突然陷入深深的沈默不想說話。
18. 堅持別人無法堅持的堅持,才能擁有別人無法擁有的擁有,信手拈來的從容,是厚積薄發的沈澱。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歲奶奶天天麥當勞上班不喊累!親曝23年沒請過假的健康秘訣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日本熊本縣麥當勞有位員工總讓客人為之側目,不只是因為她工作認真,特別的是,她現年已90歲!這位在店內已服務23年的本田民子,不僅堅持每週工作5天,也從不請假,近來她大方跟日媒公開健康秘訣與生活信念。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日前也在臉書專頁分享該新聞並指出,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日本,都該來好好認識一下這位老人家。
 

90歲還能上班!日長者:工作、「積極向前看」是維持健康的秘訣

 


本田民子原先在當地私立大學從事清潔工作,23年前退休後就進入麥當勞工作,至今已服務23年。她認為清潔工作不僅能鍛鍊體力,珍貴的是,還能透過這份工作與他人交流,「我身邊不少朋友都去世了,來到這裡,可以遇到各個不同年齡層的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安慰」,而這也是她維持健康的訣竅。

本田民子說她工作的原動力,便是顧客「感恩的心」。每當打掃完樓梯的扶手,把地板擦拭乾淨,聽到顧客說聲「謝謝你今天也打掃的很乾淨」時,就讓她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了價值。

本田民子進一步表示,「積極向前看」也是自己健康的秘訣。透過工作,自己不僅能與人交流,還能好好地活動身體,「今天一整天也要加油」、「還想繼續工作」,有了上述的想法後,翌日便能充滿活力。

工作結束回到家後,本田民子還會固定在佛壇傳達自己的感激。她表示,自己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在佛壇前合掌。「下班回家時,說『我安全到家了,非常感謝』,睡覺前也要稟報一下」,她認為,人的生存不可能完全不依靠他人,自己不僅要感謝神佛,也要感謝家人、公司,才能生活在這麼好的環境之中。

 

除了工作時間以外,本田民子的樂齡生活多采多姿,不僅喜歡在家中花園自己種菜,還喜歡看電視,吸收新的資訊,而她也公開了自己的一日行程表供民眾參考:
 

  • 4:00:起床,並進行各項家中日常生活雜事
  • 6:10:搭乘公車通勤上班
  • 7:30:開始工作
  • 10:30:下班,在街上逛街
  • 12:00後:吃午餐
  • 下午:在自家菜園種菜,或進行其他感興趣的活動
  • 18:30:吃晚餐
  • 10點後:就寢


日本麥當勞採多元雇用方針,沒有國籍、性別、障礙、年齡限制。據報導,其實90歲的本田民子還不是年齡最大的職員。早在2021年時,日媒就曾報導,藪田義光老先生(當年93歲)從電力工程師退休後,先在遊樂場擔任深夜職員,在確認自己的身體能健康地應對深夜工作後,自90歲起開始在富山縣麥當勞擔任夜間清潔員,一周4天,每天工作5小時,令人欽佩不已。
 

晚退休能與人交流、活化腦部,降低死亡風險!健康心態也會影響壽命



日本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教授瀧靖之曾引述研究指出,高齡者只要晚退休1年,就能降低11%死亡風險。瀧靖之解釋,有工作就會與社會持續溝通,讓高齡者能使用到感情、認知、言語等眾多腦部區域,對高齡者有諸多益處。

除了工作之外,如本田民子般,維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也相當重要。日本島根縣百歲人瑞數量高居日本之冠,並蟬聯8年之久。 當地百歲人瑞與接近百歲的高齡者曾受訪表示,自己沒有不喜歡的事情,就算是折衣服、拔雜草等家事都會做得輕鬆愉快,盡量不讓壓力影響自己,並透過開發水墨畫、書法等新興趣,維持心情愉快,自然就能活得健康。

有「抗老博士」之稱的白澤卓二指出,過去遇見的人瑞都抱著「人生現在才開始」的心態,都是勇往直前又積極的民眾,沒有任何人瑞有「我的人生已經要走到盡頭了」的悲觀想法,可見健康心態也會影響健康壽命。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享有的人生
有一對爸媽,為了讓每天精神不振的兒子知福惜福,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
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的回家了,完全沒有被「下放」的不悅,讓爸媽感到不可思議。
爸爸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
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有滿天星星。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他們一開門處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天籟。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關在房子里吹冷氣,他們在鳥語花香樹下乘涼。
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
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每天粗茶淡飯就很開心。
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
所以,謝謝你,爸媽,你讓我知道,我也可以少欲知足的生活。」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怪!我的鑰匙呢?剛剛不是拿在手上嗎…」
「他不是那個誰嗎?好眼熟…可是忘記名字…」
「我剛剛明明要跟你說什麼…忘記了…」

上述情境很似曾相識嗎?上年紀後,總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記不得生活上發生的小事,說話也不比以前流暢,情緒變得更加暴躁,沒辦法控制爆走失控的行為。

驚覺這些是大腦退化的警告,因此想追求補腦保健食品的協助。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不知該從何挑起。 本文整理出5大補腦保健食品&補腦保健食物清單,和想防止腦部急速退化的民眾分享,該如何搭配正確補腦飲食遠離腦部退化風險。
 

大腦退化有跡可循!選補腦保健食品前,要先了解這4大腦退化原因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告,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對應台灣2022年底統計,65歲以上長輩中每4位就有1位有大腦認知障礙。

事實上,「正常老化」和「大腦退化」的表現只有一線之隔。「老化」的確可能也容易忘記某些事,但會在事後某個時間點想起來;大腦退化卻會「完全遺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

※常見的大腦健康退化原因有以下4種:
大腦退化原因1:長期壓力
當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來應付壓力,一旦時間久了,會影響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引發認知功能退化。

大腦退化原因2:年紀增加
年紀增長,負責複雜心智活動的區塊交流會變緩,再加上身體負擔累積,容易增加大腦退化風險。

大腦退化原因3:睡眠不足
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腦退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海馬迴運作,且讓大腦沒休息時間代謝β-澱粉樣蛋白,當體內代謝廢物累積,可能削弱大腦形成長久記憶力,間接提高罹患失智疾病風險。

大腦退化原因4:心血管危險因子
長期心血管風險因子存在,或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恐會影響腦部血管供血,當大腦血管系統出狀況,血液循環不佳,便可能損傷神經細胞運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

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腦部時時刻刻處於高壓力、疲勞狀態,長時間處在不利思緒健康的生活環境,甚至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腦齡容易「超齡」衰老,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一旦發生「認知改變」,恐怕就要擔心,是腦齡衰老、思緒退化的前兆。

有哪些補腦保健食品?5大綜合補給 研究證實照顧大腦需完整營養
為強健大腦健康,遠離腦部疾病風險,現代人四處探詢「補腦保健食品」,想盡方法活化腦細胞,改善記憶力。

常見的補腦保健食品有以下5種:
補腦保健食品1:綜合維他命
綜合維他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在研究中被證實這些維生素與礦物質會透過特殊管道機制穿越屏障、進入大腦,能各別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代謝、化學合成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大腦功能運作。

※補腦保健食品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照護大腦健康
B1:維持細胞基本代謝營養能量,維持大腦神經健康活躍。
B2: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分解代謝老廢物質。
B3:菸鹼酸的衍生物參與大腦細胞各種運作細節,包括抗氧化、代謝修復、以及訊息傳遞。
泛酸: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蛋白質成分,參與大腦脂肪代謝。
B6:有助於體內化學反應,促進大腦發育健康。
生物素:可轉換身體即大腦所需的能量,強化神經細胞傳遞。
葉酸:可以支持大腦神經健康,活絡神經傳遞。
B12:幫助健全發展神經系統,並可分解容易造成大腦負擔的蛋白質半胱胺酸。

 

補腦保健食品2:卵磷脂
此外,有研究也支持卵磷脂經由消化過程,轉換成乙醯膽鹼後,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原料;適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神經傳導、預防老年失智。

補腦保健食品3:薑黃
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一份研究裡已經證實,成分可以抗發炎,並減少大腦運作區塊的澱粉樣蛋白堆積,長期補充可以改善記憶專注力。

補腦保健食品4:咖啡因
存在咖啡、可可裡頭的咖啡因,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刺激大腦皮質醒腦。

補腦保健食品5:魚油
研究普遍認為,魚油富含的DHA可活化大腦細胞、改善記憶,特別在2021年一份西班牙醫學研究指出,DHA 與大腦皮質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有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的中年人攝取充足DHA,可以保護腦血管並有益大腦認知運作。

保健菜單大公開!研究顯示這6種食物顧腦、減緩認知能力退化
由於大腦認知結構複雜,思緒運作是靠著腦神經元互相傳遞訊息,才能進行一連串的思考、記憶與推理,其中龐大的神經系統需要B1、B2、B6、生物素、葉酸、B12維持機能健康運作,而麩胺酸、酪胺酸等營養則被用來當作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尤其麩胺酸常常被稱為「腦細胞食物」, 身體補充富含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與記憶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臨床個案經驗,發現應該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像是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才能避免大腦營養失調。 因此,林口長庚家醫科的林彥安醫師建議,補充含有20種以上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減緩認知衰退。

補腦食物清單統整!這6種食物富含營養,照顧大腦健康!
補腦食物1:深綠色蔬菜》巨量維生素
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等,富含茄紅素、花青素、黃酮類、多酚類,可以滿足腦部所需營養,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機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

補腦食物2:綜合莓果》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
綜合莓果當中,豐富的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大腦神經元的傷害。

補腦食物3:堅果》B群
核桃、腰果、胡桃、杏仁等堅果,是優質B群維生素及油脂來源,有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

腦食物4:深海魚類》Omega-3
至於鮪魚、鮭魚、鯖魚、秋刀魚含有豐富Omega-3,當中的DHA和EPA可以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

補腦食物5:雞蛋》卵磷脂
雞蛋中的蛋黃含有豐富卵磷脂,可以活絡腦部,幫助思緒清晰。

補腦食物6:燕麥穀物》麩胺酸
尤其是燕麥,富含了麩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磷、鎂、亞麻油酸等微量礦物質營養,堪稱「大腦糧食擔當」,可以提升腦部神經活力。

上述補腦食物清單顯示,想要補腦必須靠多元完整的複方營養守護。而食物中的關鍵補腦營養—B群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更是維持大腦機能運作的關鍵。

有益大腦健康 解密「2大飲食術」的精準營養
飲食術1》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是最常被提到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這補腦邏輯其來有自。最主要的保健核心就是,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且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此外,也建議多攝取海鮮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

哈佛醫學院更深入證明「地中海飲食」有益大腦的原因,表示在這種日常飲食習慣裡,可以幫助身體多元攝取重要胺基酸成分,以及維生素C、E及B群,已經被證實對大腦有益。

飲食術2》APDQS飲食法
現在衍生更新潮、從生活習慣改善起的「補腦」保健飲食法,大力推崇「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透過飲食營養質與量評分,建議增加水果、蔬菜、豆類,與低脂肪乳製品,以及堅果、魚類、適量酒精,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零食、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  1

補腦時代來臨!透過補腦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全方位照顧大腦健康
而至於哪一種食物對大腦認知健康最有幫助?醫學臨床研究並沒辦法單一佐證,只強調是「完整飲食習慣共同發揮作用」。 因此,比起瘋狂攝取、補充特定營養,醫學專家更建議「攝取完整營養」。綜合維他命因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的COSMOS-Mind Study臨床研究蒐集2,262名受試者回饋, 證實每日固定補充「綜合維他命」,可以延緩老年人腦部認知退化 1且這習慣持續3年後,估計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該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

而《Neurology》 2期刊一篇研究長期追蹤營養對於大腦健康的影響,發現從25歲開始「吃得正確」,其大腦認知功能表現更穩定,連帶地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更好。

這些健康補腦觀念,在腦年齡提早衰老的現代更顯重要。世界衞生組織(WHO)認為「降低失智症風險」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因此在2019年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極力建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尤其, 指南強調均衡營養,多攝取堅果和未加工的全穀物,像是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每天至少400克的蔬菜水果,並從深海魚類、堅果、酪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證實可促進腦部分泌營養因子,加強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於減少大腦退化。

補腦不腦補!尋求補腦保健食品時,需打破「以形補形」的大腦迷思
由於思緒退化的原因很複雜,坊間總是開玩笑地說,「大腦老囉!要多補充銀杏、豬腦、核桃補腦!以形補形!」。當然,沒有研究實證這些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可見得「以形補形」的補腦保健觀念早已經落伍。

特別是市面盛傳的「吃銀杏補腦力」一說,一般人常誤認「銀杏果」是補腦保健食品的極選,可以補腦、刺激活躍腦部神經。 但其實銀杏果只是一般食品,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研究能證實銀杏果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頂多銀杏葉萃取有些槲皮素(quercetin)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每一百人就有三十人生病時會看中醫的台灣,我們經常將中醫對某些人療效很好,但其他人卻未見改善的黑盒子寄託於所謂的「先生緣」。這個黑盒子,相信是許多醫師和病人百思不解的謎團,包括行醫多年的許中華院長。

對於那些神奇痊癒的病人,許院長跳脫醫師視角提出了大哉問:他們做對了什麼?一定有種在醫療之外,可以讓病情好轉的力量,如果能搞清楚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學會產生這些神奇療效的操作方法,不是可以讓更多人受惠嗎?

探索正氣創造奇蹟

《扶正的力量》這一本書是許醫師行醫三十年,與看診超過六十萬人次,且多數為癌症患者的互動過程中,經過深刻探索、觀察、實踐和不斷地驗證之後,針對上述大哉問提出最宏觀的解答。本書為芸芸眾生而寫,少有艱澀的中醫理論,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有著無比耐心的醫師,以誠摯懇切的心和淺顯易懂的話語,向病人、家屬、健康人娓娓道來。許院長憑藉豐富的醫病經驗闡述正氣的各種面向和不同層次,使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被隨意使用但定義模糊的「正氣」一詞,被賦予明確的意涵,更棒的是可以具體知道怎麼做來提升正氣。以下我嘗試用個人觀點簡要介紹各章節主軸。

本書的編排循序漸進。第一、二章從數個醫學奇蹟引起作者探索奇蹟背後的機制,提出喚醒自癒力、免疫力、生命力的要角,在於正氣。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虛弱時容易受病邪侵襲,因此強調扶正。

作者在第三、四章詳述何謂正氣、正氣如何補充,以及處理邪氣不在消滅它,而是師法自然,透過覺知達到動態的正邪平衡。簡單來講就是檢視自己的狀態,建構和諧的生活環境。這些原則的實踐在第五章,作者先舉一位「老芋仔」病人在罹患肺癌後所做的生活方式改變,充實了正氣,還提到謝簡女士如何走出自己的扶正之路,成為外人眼中的奇蹟。

第十章是許院長以自己為例,如何在快車道般的忙碌生活中整頓自己的精氣神,迎接每一天。他的獨特法門除了每日打坐、蔬食,還有源源不絕地輸送愛。因此在最後的兩個篇章,他分享自己和周遭病人成為志工之後,共同建構一個個充滿愛的團體,從癌症病友關懷協會到寬心協會、芸生會到台東芸生基金會,在眾人發心、因緣具足之後,從台北到台東,所有的規畫都能水到渠成。

 

善與愛的奇緣相會

跟我一樣受過公共衛生訓練的許院長,把扶正理論結合社會互助(公衛的精神)的創新,最能觸動我心。中西醫療本質上都極度的個體化,晚近還進入到強調基因的精準醫療;中醫傳統認為各人體質不同,治療前必須先辨證論治才能對症下藥,沒有所謂標準化的治療,但病人的治療又只能依賴醫師,療效依賴虛無飄渺的「先生緣」。許院長雖行中醫,卻不落入窠臼,提出的扶正理論導入群體健康的精義,指出社會因子和環境因子對健康的影響,用大量的篇幅說明扶正的力量可以靠著愛人和助人得到顯著增強。

書中所舉例子包括忘懷己病卻服侍不輟的雷神父,還有抽到四張人生鬼牌仍關懷自閉兒家庭的孫中光等,都是扶正力量得到強化的展現。書中描述志工服務成就大善的情景,都是以許院長為圓心,逐漸向外擴散的善行共振效應。許院長花這麼多力氣寫這本書,只是要告訴讀者,

扶正是自己做得到的。與人為善,就是對自己做好事,也是主動為自己的生命扶正。

「引善」這件事,我是見證。十二年前,我邀請世界知名的孟加拉籍醫師賈福拉(Dr. Zafrullah Chowdhury) 來台。賈福拉醫師在孟加拉獨立戰爭後,創辦人民醫院(Gonoshasthaya Kendra)照顧了上百萬窮苦人家,他訓練鄉村女性擔任大部分的醫療工作,醫療品質不亞於正規醫學院訓練出來的醫師,有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論文為證,這在今日還是難以超越的創舉。

賈福拉醫師來台時主動提起希望能認識台灣的中醫師,我隨機找到當時的許中華醫務長約下拜會時間。沒想到雙方見面時,最興奮的竟是醫務長本人,他掛著難以置信的笑容,手舞足蹈地說賈福拉醫師是他的偶像。他每學期都會跟學生介紹這位遠在天邊、素未謀面的傳奇人物,沒想到偶像竟從天而降,出現在他的辦公室!為了強調他所言不虛,還開啟電腦展示授課教材,賈福拉醫師的種種報導與照片一張張躍入眼簾,令我們嘖嘖稱奇。

一位是人民醫院的創辦人,致力於醫療的去神祕化,讓醫療參與權回歸社區,另一位則誓為民醫,相信匯集群體的扶正力量足以創造世間樂土,賈福拉醫師雖在日前與世永別,但那一刻台灣與孟加拉的一期一會,難道不是再次驗證善的相應,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人人可行的扶正之道

第六章指出身動、心靜、靈安的寬心法則,也是使正氣充盈、喚醒正氣的方法,肝癌患者龔教授靠著寬心六法,成為自己的貴人。第七章進一步談到,即使是低存活率的癌症患者如李豐醫師,也能靠著改變自己而絕處逢生,最特別的是她的作法非常簡單,從勉強自己笑到每天自然而然春風滿面,讓心情自然輕鬆下來。而另一類病人屬於心態淡然者,像是不因罹癌而驚恐、不過分消耗正氣的病人,反而能夠心靜,成為得以存活的5%!第三類的典型是令人動容的趙可式教授,她的信仰深入到骨髓、血液裡,心中再無恐懼,靈安發揮了神奇作用。

第八章談到老化版的身動、心靜、神安,不但能延緩老化過程,甚至在老後依然優雅、獨立、自信與淡然,劉老先生和大善人的例子都值得我們思考。第九章的死亡議題,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善終、善生、善別,也就是在思考自己的死亡時,不止要思考死法,更要思考到死為止的活法,真誠面對死亡,才能讓死之幕平和落下。本章的經典案例是一位信奉天主的阿嬤,早上道謝、道愛,晚上臨睡前道歉、道別。她的善終不靠運氣,而是靠她的選擇與準備!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25週年推出「真健康」,強調身心靈與環境整體的和諧與均衡,才是真健康。讓健康成為生活,從「練肌力」開始,熟齡族群如何練肌力不受傷?專家詳細解說。

 

現在的熟齡族越來越注重健康,過去幾年疫情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不只是工作與生活,連運動的習慣也被改變,隨著疫情降溫,大家開始恢復運動的習慣,有人開始到戶外走走,有人開始參與運動課程,希望改善身體的靈活度、心肺功能和肌力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標。

隨著年齡增加,肌肉增長速度會變慢。為了對抗肌少症的到來,有效地增加肌肉是非常重要的。只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就能更有效地增強肌肉,抵抗老化。

熟齡族練肌力適合什麼訓練?

阻力訓練是其中關鍵的一環,阻力訓練不只是在健身房使用器材,可以利用彈力帶或小重量器材,例如啞鈴進行輕量級肌力訓練,如肩部、手臂、腿部等,也能加上自身重量的徒手訓練,在家或辦公室的地板、椅子等進行肌力訓練動作,如俯臥撐、伏地挺身、深蹲等動作。

在運動中心或健身房的阻力訓練好處更多,剛開始學習時可由專業教練指導,確認運動姿勢正確,增加訓練效果並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隨著動作正確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

 

 

有些人喜歡球類、團體或能跟人有更多交流的運動,例如網球、羽球或高爾夫,這些運動除了有氧訓練外,也涵蓋相關動作的肌肉訓練,也是不錯的運動方式。但是過度使用部分肌群可能增加受傷風險,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運動之外,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跟有充足的睡眠,更有利於肌肉生長和修復,這些就像肌肉增長的原料,有足夠的原料加上運動的幫忙,更能有效地增加肌肉量。

2.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三次的有氧訓練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身體代謝能力、強化心肺循環。膝蓋疼痛的年長者,建議選擇負擔較少的運動類型,例如:腳踏車、水中運動、游泳、划船機等;如果沒有下肢疼痛的患者,可以考慮強度較高的慢跑或爬山等。

中強度有氧運動,建議每週運動150~300分鐘,大約是一週運動5~7次;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建議每週運動75~150分鐘。大約是一週3~5次。

3.伸展運動:可以每天執行的伸展運動

適度的伸展運動,可以增加平衡能力、關節活動度、筋膜與肌肉延展性、減少受傷風險。建議每天可以安排15~30分鐘做伸展運動,也能每天搭配阻力訓練或有氧運動進行。例如瑜伽或皮拉提斯等方式,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柔軟度,減緩平時緊繃的肌群造成的痠痛。

除了上述3個方式外,有些人喜歡與人接觸的球類運動,能維持社交與調劑身心,例如羽毛球、網球或高爾夫等,或者一些舞蹈課程,如拉丁舞、爵士舞或中國舞等,可以增強身體協調性和音樂感。

親近大自然戶外活動,例如徒步旅行、露營或攀岩等,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也都是不錯的訓練方式,依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例如月底有爬山行程,在過去的訓練就需要逐漸增加肌耐力與負重的訓練。選擇適合自己且喜歡的多元運動方式,才能持續享受運動的樂趣。

 

熟齡族個人化運動菜單

根據國內外運動學會的建議指引,熟齡族的運動計劃建議有3個元素。

1.阻力訓練: 每週至少兩次肌力訓練

透過阻力訓練不只改善肌力,也可以改善爆發力、穩定度、骨質與肌肉量,透過適當循序漸進的阻力訓練計劃,能夠涵蓋更多層面,計劃中可包含器材為主的單關節運動,或者自由重量較多的多關節運動方式,從低強度循序漸進到高強度。

受傷了還可以練肌力跟運動嗎?

受傷依時程可以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跟慢性期,急性期如果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建議休息為主,可考慮就醫請醫師評估,因為這時候再進行運動,可能會有二次傷害,也會減緩恢復的速度。 如果沒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可先確認關節活動度是否正常、受傷處沒有明顯壓痛,再以低強度的運動嘗試,例如快走、低重量的阻力訓練,再加上低張力的伸展運動,確認身體狀況。

受傷初期先不考慮衝擊性運動,例如籃球、足球等,避免加重受傷狀況。另外避開受傷的位置,仍然能做部分的運動,例如腳踝扭傷,仍可以加強上肢跟核心的阻力訓練,在運動中應該注意身體的反應,避免二次傷害,選擇合適的強度。

身體在剛受傷的階段,需要加多的能量去恢復,受傷處因為組織發炎的關係,可能會影響周邊組織進而產生代償動作,過度的代償動作會造成不良反應或傷害,是這階段要注意的地方。

受傷後可由專業的醫師評估透過合適的治療,能讓恢復期縮短。輕度的損傷,例如輕度的肌肉拉傷、挫傷或腳踝扭傷,大約2~3週可以逐漸恢復到原本的運動強度;中度的損傷,例如肌腱部分撕裂傷、韌帶局部斷裂或明顯的挫傷,就需要4~12週以上的恢復期,才能逐漸恢復到原本的狀況。

 

而嚴重的損傷,例如骨折、肌腱完全斷裂等情形,需要更久的復健期,甚至需要手術才能恢復到一個程度。開始恢復運動後,多注意每次運動前的熱身,以及運動後的伸展與放鬆,避免再次運動傷害。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面對憂鬱的親友時,會有種有口難言的困擾,而身受憂鬱之苦的人們,也普遍感受到身旁親友們的困境:人人都宣稱自己是出自好意,自己卻越聽越難過。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在臉書專頁「杏語心靈診所」提醒,進入憂鬱狀態時,面對正能量言語或行為時,不但不會感受到陽光的氣息,反而會更加感到格格不入、沮喪,他也分享與憂鬱個案的溝通的10大原則。

1.無法具體被執行的事情不要講

陳俊欽指出,「你就是想太多」、「開心點」、「事情就讓它過去,不要去想就好了」,這類的話語是最常拿來安慰心情不好的親友的話,然而從嬰兒開始,我們沒有學過怎麼「開心點」,沒上過任何一堂「不要去想就好了」的課,自以為輕鬆的語氣講這些心靈雞湯,可能會讓憂鬱情緒的親友更加自責、充滿無力感。

2.不要用自己經驗否定個案的遭遇

人們常常企圖展示自己親身遭遇的艱難,來給對方打氣,但如果仔細觀察,通常講到最後,往往都是在回顧自己的豐功偉業,個案反而被晾在一邊,並提醒,當你講出「你遇到這些算什麼?我當年XXX」的時候,就等同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對方的傷口上。要一位憂鬱症患者傾聽自己的努力史,隱含著你對於被同理的渴望,這渴望或許需要找人滿足,但是發洩在憂鬱症患者身上,這不僅殘忍,對個案更是毫無幫助。

3.所謂「正能量」的言行要避免

陳俊欽表示,當個案進入真正憂鬱狀態時,面對旁人的正能量言語或行為時,不但不會渲染上那種陽光的氣息,相反的,會有種自覺形穢的反應,更加感到與別人格格不入,反而沮喪。「大家都這麼努力希望我快樂,但是我就是快樂不起來,我真是沒用」、「如果沒有我,這個家多麼幸福啊,我應該永遠消失」。

4.不要故作輕鬆狀 或刻意輕描淡寫

陳俊欽指出,當語句當中存在著刻意淡化或美化的詞彙時,很容易被個案反過來引申,認定自己「連XXX也沒辦法,更是糟糕」,結果會與你的原意相去更遠。像「就這麼簡單的事,你也可以煩惱成這樣!」個案聽了,心想:糟糕,連這麼簡單的事我都沒辦法放輕鬆,我真是個沒用的人。

陳俊欽表示,對憂鬱個案說話,每一句話都要夠具體,切實可行。因為他們的心靈已經太虛弱,沒有足夠腦力與精力來理解那些「偉大高深」的大道理了,就算知道,也沒有能力執行,使用淺顯易懂且容易執行的「白話文」來跟憂鬱個案對話。

5.不要拿「事實」來安慰個案

陳俊欽表示,雖然「事情都發生了,再想也沒有用」陳述的是事實,但是個案正因為再想也沒有用,所以才難過,偏偏你又再一次強調這件事。他需要的不是你的提點,而是你的支持。你想點醒對方的「事實」,憂鬱個案全都知道,但理性知道不代表情緒能過得去,需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在情緒上也能過得去的話語。

6.不要說「你處在福中不知福」之類話語

如果幸福可以比較,那只要「與戰亂國家災民相比」,不管是被長期性侵的少女,或擄人勒贖沒被撕票的小孩,都因為還留有一條命得謝天謝地?一個人是福是禍,只有老天爺跟個案知道,旁人根本不得而知。「你處在福中不知福」不是理性分析,而是在投射說話者內心的不耐煩、詞窮與譴責,而且還包上一層道德的袈裟。當你要講這句話時,請先確定對方真的處在福中,又或者只是不忍心講出讓大家難堪的真相而已。

7.如果已經不耐煩 轉介他人會更好

陳俊欽指出,如果你當下的情緒狀態不適合談話(例如:因為他事而憤怒已極、非常疲憊等),不要勉強自己與憂鬱症患者談話,否則你內在的情緒會從言語中洩漏出來,不經意傷害個案,反而可能更糟糕。

8.專注聆聽細節 但無須作評價

陳俊欽表示,這個動作會強烈傳達出「你在乎個案」的訊息出來,你不但在乎個案,你也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在乎他所在乎的每一樣事情。「不做評價」更是一種尊重個案想法的表現:也許你內心不是很認同,但是,至少做到「不要在當下反對」。不做評價不是一種認同,也不是附和,更不是鼓勵,只是真意保留,既沒有支持也沒有反對。

9.避免「應該」轉為「可以」

陳俊欽表示,當「應該」這種義務語句出現時,說話者等同剝奪走個案的部分權利,彷彿個案沒照你的意思做,就是不應該的、不對的(等同在指責個案)。所有的義務語句都可以改為權利語句「可以」。「不要再想了」不如改成「跟著我到外面走一圈吧!」憂鬱個案缺乏執行力量,沒有能力去「不要想」,成功機率會相對較高。

 

 

10.善用大腦優先執行指令

陳俊欽指出,痛覺>大肌肉運動>小肌肉運動>知覺(視覺、聽覺、體感覺等)>情緒(憤怒、憂鬱、焦慮等)>認知。所以可以用高位階訊號來拮抗低位階訊號,例如:痛覺取代憂鬱、運動取代憂鬱、憤怒取代憂鬱等。

陳俊欽說明,這也是精神科醫師總是請憂鬱症患者多運動的原因,大肌肉運動可以壓抑住低落的情緒。同樣的,只要讓一個受欺負的人生起氣來,他就很難繼續憂鬱,因為憤怒跟憂鬱是彼此拮抗的;吃一份辣得要命的麻辣鍋或是甜膩的巧克力,也暫時能壓抑住低落情緒。

亞新切削刀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